数据显示,截至3月19日,今年以来各地专项债发行规模共计10165.31亿元,突破万亿,占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额度的近八成。专家认为,未来发挥专项债作用的关键在于项目有进展、资金能落地,应促进在建项目尽早开工,疏通项目堵点。
据海通证券测算,今年专项债投向基建的比例较往年明显提高。截至3月19日,发行的1万亿元专项债中,85%的资金投向基建,远高于2019年约25%的比例。从具体投向来看,交通运输类占比最大,占32.5%,其次为基础设施建设,占22.3%,生态环保占8.7%,园区建设占7.2%,能源水利占3.5%,市政建设2.5%,城乡建设占4%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专项债或更多用于新基建领域,旧基建占比或下降。中泰证券分析师陈龙表示,近期21地公布的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完成额共计7.89万亿元,同比增长3.9%,与2019年基建投资增速3.8%基本一致。预计2020年新基建规模3.3万亿元,同比增长26%。至2025年新基建将保持年均15%复合增长,显著高于基建总体投资增速。
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,加快发行和使用按规定提前下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,抓紧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,督促加紧做好今年计划新开工的4000多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,加强后续项目储备。对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等开设绿色通道,尽快实现开工建设。“资金是一方面,关键在于项目有进展、资金能落地。”一位接近监管的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,一方面,在做好防控的同时,要让受到疫情影响的在建项目尽可能早开工。另一方面,要梳理项目堵点,加快相关审批核准事项办理,争取新建项目早日开工。
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